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大管家

厚济天下,与中国最卓越的创新企业共同成长!

 
 
 

日志

 
 
关于我

1、我们只投资那些有着巨大的市场/超凡的竞争优势/良好的商业模式/永续创新/造福社会/造富股东/已经或者即将进入快速增长的伟大企业。 2.我们的野心是建立第一流的研发团队. 3.我们的目标是平均年复利达到20%,至少保持二十年! 4.我们的心愿是与圈友一起努力,共同取得投资和人生的成功,做一个合格的大管家!

汽车是中国转型的突破口  

2014-05-19 16:27:30|  分类: 行业分析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一、短期而言,汽车是唯一可以对冲房地产下滑的大产业,所有新兴产业都远水难解近渴。目前房地产业增速停滞风险增加,要维持经济的稳定成长,只有依赖另一个大产业的增长来平滑经济的波动。可以说,汽车是无可替代的选项;一是产业够大,二是正好处于高成长期,三是汽车与房地产不同,房地产基本上是一锤子买卖,一次消费后就很少开支了,而汽车不同,只要买了车,就少了不月月要开支,次次要花钱,而且汽车保有量越高,社会总消费量就越大,对经济的拉动呈现加速度的特征。我们预测到203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将达惊人的7亿辆,其中轿车就有5亿辆!届时新车销量将保持在4000万辆左右,年产量将更高。相关的汽车服务市场少说也有十几万亿,相当于盖二十亿平米的房子!!!
汽车化还将倒逼基础设施建设的加速,试想十多年前,无数JY质疑中国的高速公路建设,现在十几万公里的高速也是拥堵不堪,每年上万公里的高速公路投入运营,有的省开始实现高速“县县通”。可以说,汽车带动的基建是最真实有效的需求!社会效益也最佳。
二、汽车产业能否崛起是长江经济带成功与否的关键点之一,汽车是长江经济带的重点产业但不是优势产业,目前未形成全球竞争优势,这点与机械业有差异。(上海的上汽、浙江的吉利、安徽的奇瑞、江西的江铃、湖北的二汽、湖南的比亚迪、重庆的长安及庆铃在当地都是举足轻重)
三、汽车产业崛起的标志应当是出口份额,目前中低端进口替代已完成,如果中期(2020)能形成内外销2:1的格局,即内销4000万辆,外销2000万辆,则美日欧车厂必受巨大冲击,特别是日本,国内制造业基本玩完,再无底气挑战中国了!所以,汽车业是一盘大棋。政策面,一可考虑对汽车企业实行地方优待,二是研发费用退税,三是适当的出口退税,四是金融支持,额度、利息、发债、融资等要从优。
四、汽车产业巨大的风险点和机遇在于新能源车,特斯拉的成功说明只要市场路径正确,技术并不是不可克服的。但如果7亿辆车都是烧油车,中国就太危险了,如果有一半是新能源车,那么中国就又创造了一个人间奇迹!

中国汽车数据单位:万辆
年份汽车保有量净增量私人轿车净增量
201313741.0 1652.0 6410.0 1200.0 
201415527.3 1786.3 7820.2 1410.2 
201517545.9 2018.6 9462.4 1642.2 
201619826.8 2281.0 11354.9 1892.5 
201722404.3 2577.5 13512.4 2157.4 
201825316.9 2912.6 15944.6 2432.2 
201928608.1 3291.2 18655.2 2710.6 
202032041.1 3433.0 21453.5 2798.3 
202135725.8 3684.7 24456.9 3003.5 
202239655.6 3929.8 27636.3 3179.4 
202343819.5 4163.8 30952.7 3316.4 
202448201.4 4381.9 34357.5 3404.8 
202551575.5 3374.1 37793.2 3435.7 
202655185.8 3610.3 41194.6 3401.4 
202759048.8 3863.0 44490.2 3295.6 
202862591.7 3542.9 47604.5 3114.3 
202965721.3 3129.6 50460.8 2856.3 
203069007.4 3286.1 52983.8 2523.0 
汽车是中国转型的突破口 - 大管家 - 大管家的博客
 

2000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中国第一则轿车的电视广告,在霓虹灯闪耀的大都市,桑塔纳2000风驰电掣。这是汽车走入家庭的一个重要标志,从那之后到2011年,中国汽车年销量经历了复合增长率25%的爆发式增长,在2009年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汽车销售第一大国。经过2011、2012两年的盘整(4%的增长),2013年的销量增长15%。即使如此,中国汽车人均保有量也不过只有10%,而发达国家一般都会超过50%.


根据发达国家汽车市场的发展规律来分析,当一个国家R值(车价 / 人均GDP)小于3时,该国汽车年销量会迅速提升,通常复合增长率可以维持在20%以上,持续高增长十年。日本、韩国、法国、巴西等都遵循这个规律。中国汽车市场的R值在2012年首次低于3,2013年进一步降至2.5的水平。由于中国私家车保有量较低,从理论上讲,新车销量在未来5年依然有可能保持20%的年均增长速度,因此,中国的私家车市场依然存在广阔的发展空间。


首先需要解释一下为什么中国在R值很高的情况下(2001年中国的R值是24),汽车销量仍然经历了黄金十年爆发式的增长。主要原因是中国二元性的经济结构,沿海地区如北上广深的富裕程度可以和发达国家相媲美,R值也早已低于3。过去十年的高增长主要是发生在沿海地区,沿海8省市在2005年时,占全国70+%的销量。


在社会汽车化的过程中,汽车会经历一个从奢侈品到消费品的的一个过渡。十年以前,中国汽车的零售价格十分高昂,主要是由于高进口关税、高汽车消费税、低规模经济等因素造成的。在这个小市场里,只有少许的汽车生产厂商能够存活下来。由于汽车在当时被视为奢侈品,购买者对价格不敏感,如机构办公用车和富豪购车,所以整车厂由于能够享受垄断定价权,单车利润异常丰厚。后来,市场需求逐渐增加,进入者增多,市场竞争加剧导致汽车价格下滑,下滑的汽车价格继续刺激需求。同时由于羊群效应,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迫不及待地买车,造成汽车销量爆发式的增长。


在过去10年,中国城市道路建设的发展速度远远低于私家车数量增速,前者的年均复合增速只有4.5%,而后者达到26%,这导致了城市道路车辆密度的急剧提升,全国平均从2003年的54辆/公里增长到2011年的236辆/公里。许多城市的道路车辆密度正在追赶甚至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北京的道路车辆密度已经达到700辆/公里,上海也超过了300辆/公里;与此相对比,香港的车辆道路密度大约是300辆/公里,新加坡是200辆/公里。同时我们需要考虑到道路使用时间的问题,在香港、新加坡,大约每年驾驶距离是3000公里,而在大陆一般的驾驶距离达到了每年10,000公里。


中国现在大约有一亿两千万辆车,如果按照今后每年10%的年销量增长,大约4年后,中国汽车保有量会翻一倍,由现在的10%增长到20%。


首先,随着一二线大城市的汽车市场逐渐饱和,汽车购买需求逐渐向内陆城市转移。一些中西部内陆省份,如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江西、重庆、陕西、四川,具有正在经历工业转型、享受中央政府丰厚投资补助、以及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迅速这些共同特点。2012年,这8个省份的新车销售占中国中西部地区汽车销售的比例达到58%。同时,这些省份的汽车密度、人口密度、交通拥挤程度低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汽车市场发展依然具有潜力。如果这些省份的汽车销售能够维持高速增长,中国整体汽车市场的增速也不会太低。


其次,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交通,引导人民使用公共交通出行,这样可以大大降低汽车的使用时间。如东京、汉城等国际大都市,人民主要依赖公共交通通勤,而自驾主要是为了方便如周末郊游,接送机场等等。在中国大城市,由于城市扩容速度太快,公共交通没有及时跟进,导致大家不得不自驾上班。试想,如果上海人民可以像东京一样,一年开车距离从现在的10,000公里下降到5,000公里,上海基础设施对汽车的容纳量还可以再增长一倍,交通也不会比今天拥堵,也不会比今天消耗更多的石油,空气质量也不会更差。


还有,持续推进城镇化进程,提高广大农民的收入水平,催生新的购车需求。我国广阔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公共交通极不发达,同时农民又不会遇到交通堵塞,没有泊车位的问题,农民是真正需要私家车的群体,但是没有购买能力。如果广大农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将会促进广大农村地区的汽车购买需求。汽车在农民中普及率提高后,中国整体社会的汽车普及率自然会大幅上升。


所以,长期来看,中国的汽车化进程才刚刚开始,我们有信心有朝一日中国的汽车普及率可以达到50%以上。

  评论这张
 
阅读(3241)| 评论(3)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