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大管家

厚济天下,与中国最卓越的创新企业共同成长!

 
 
 

日志

 
 
关于我

1、我们只投资那些有着巨大的市场/超凡的竞争优势/良好的商业模式/永续创新/造福社会/造富股东/已经或者即将进入快速增长的伟大企业。 2.我们的野心是建立第一流的研发团队. 3.我们的目标是平均年复利达到20%,至少保持二十年! 4.我们的心愿是与圈友一起努力,共同取得投资和人生的成功,做一个合格的大管家!

《金融心理学》七  

2012-01-19 19:07:34|  分类: 读书笔记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14章  框架和态度

 

    人最宝贵的品质就是他能够判断哪些东西不能相信。

                                                              ───欧里庇得斯(Euripides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考察了各种不同信息的价值:第一级(新闻)、第二级(内部人交易)和第三极(新手如何操作)。然而,我们还应研究职业人士和新手在处理信息时共有的心理现象。首先我们看到一个非常有趣的、经常使用的社会心理学实验。

    ● 房间里有一个“正常人”和一个采访者,还有一个转盘,就像我们在电视里经常看到的那种幸运大抽奖一样,转盘上的数目从1到100。

    ● 正常人转动圆盘,圆盘随机停在任意一个数上,比如说41。

    ● 采访者然后问这个正常人,联合国中非洲国家的数量比转盘得到的那个随机数(在这具体例子中是41)是多还是少?

    ● 在正常人回答完这个问题后,采访者问他联合国中到底有多少个非常国家?

    然后再换其他受访者重复这个简单的实验,最后分析统计数据。结论非常有趣:

    在转盘上抽中大的随机数的正常人,(平均)认为联合国中非洲国家的数量比那些抽中小的随机数的人所认为的要多。

    确实如此。这个实验是由特维斯基和卡尼曼发明的,他们俩以及其他许多科学家多年来做了大量的不同实验。他们的实验证明,人们对于困难问题的决定,倾向于同一环境下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数据,即使他们完全清楚这个数据是绝对随机的,跟正确答案没有任何关系。

    框架和参照点

    为描述这种现象,心理学家经常谈到“参照点”(anchoring)和“框架”(framing)。所谓参照点(又称“锚定点”)是指那些看起来可以提供答案线索的事物(尽管它是无意义的),而框架则是指表述问题的方式。例如,在上述转盘实验中,整个步骤是框架,而转盘选中的随机数则是参照点。

    现在,假设你是一个金融分析师,要求你预测某个给定公司未来12个月的目标价位。下面是你在采访公司管理层之前已经掌握的信息:

    ● 在一直跟踪这家公司的16位分析师中,有14位推荐“强力买进”。

    ● 他们对下一年度的利润增长预测平均达到48%。

    ● 类似公司的平均市盈率(P/E)是115,这家公司目前是114。

    ● 现在是牛市。

    ● 公司目前股价是200美元。

    ● 另外16位分析师对未来12个月目标价位的平均预测值是260美元。

     如果你想独立分析这个问题,那么所有这些都与你无关,你必须形成自己的独立意见。但是,所有这些信息已经限制了你的思维。这个框架的参照点是实际股票价格,即它最近的走势和舆论对未来12个月目标价位的预测。因此,当你去调查这个公司时,你就想是否要把自己的目标价位定在稍高于或低于舆论的260美元。你已经被框住了。

    群体思维

    框架是怎么产生的?在转盘例子中,转盘上的数字决定框架。但是,对于金融市场的投资者来说,框架由下述一系列因素决定:我们从分析师和大众媒体所读到和所看到;我们认识的人所说和所做的;尤其是价格运动运动告诉我们其他人正在干什么。我们被目前的价格及其未来的走势框住了。

    这点非常重要,因为由于信息的自由流动,使投资者和短线客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群体。这意味着存在下述可能性:每一个参与者都有可能被自己所想象的对他人的了解所框住。这可能再次导致全体市场参与者由于致命的“群体思维”而被集体框住。

    群体思维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众所周知的现象:所罗门.阿什(Solomon Asch)在1965年给出了这方面的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他让人们观察图14-1所示的图形,然后询问A、B和C三条线的长度哪一条等于左边的测试线。99%以上的受访者都选择B,其余选择A或C的要么眼睛不好使,要么就是开玩笑。

    因此,当单个人接受调查时,99%以上的人都能正确回答。但是,现在来看看,如果把这些人和持不同意见的人放在一起,会出现什么情况。所罗门.阿什挑选了一些小组,其中有的是他的同事,有的是其他正常接受调查的人。然后他告诉一个或几个同事在其他不知内情的人面前故意给出错误答案“A”。下面是平均答案:

    在你前面没有答案:                1%的人给出错误答案“A”或“C”;

    紧挨你前面那个人回答“A”:       3%的人回答“A”;

    前面两个人回答“A”:             13%的人回答“A”;

    前面三个人回答“A”:             33%的人回答“A”;

    因此,如果看到前面的人这样做,将有三分之一的人也会跟随,否认明显的事实。人们也许就此得到结论,认为这个原理也适用于金融市场:相当一部分参与者准备认可明显的错误,仅仅因为他们认为其他人也认可。这里我们要记住一件事:金融市场的价格错误不像阿什实验中的问题那么明显。科学家们发现,群体思维主要出现在精神高度紧张或情况非常复杂的时候,此时群体领导者或利用相似决策方法,或高估自己的能力──两种情况都可以应用于金融市场。

    当存在同意群体意见的压力时,人们特别容易屈服于集体意见。当所罗门.阿什告诉受访者,大家将根据参加者得到正确答案的比例分享经济奖励时,他很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他发现,如果受访者知道这个消息,而且如果在他之前有三个或更多的人给出错误答案“A”,那么有不少于47%的人给出同样的错误答案。金融分析师是否也会犯同样的错误?

资料:群体思维表现

    群体思维的一些表现是:

     ●说服效应:我们更容易被一个可信的消息来源所说服,而不是可信的论据。

      ●自负行为:我们过高估计自己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因此对各种可能性的分析不够全面,不能正确判断风险和不确定性。

      ●适应态度:我们容易形成和我们认识的人相同的态度。

      ●社会比较:我们对某些事情拿不准的时候,借鉴别人的行为作为自己的信息来源。

      ●选择性暴露:我们只是试图让自己接触那些确认自己行为和态度的信息。

      ●选择性理解:我们总是按照对自己行为和态度有利的方式解释信息。

    当金融价格成为精神参照点

    金融群体思维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金融资产的价格。可以这样考虑问题:没有其他任何信息能比价格得到更好地、广泛地和经常性地交流,也没有其他任何信息比价格更能反映“其他人在干什么”。它告诉我们其他人所认为的合理的并愿意出的价格,这使得它成为一个参照点,告诉我们合理的价格。

    这个不仅仅是一个静态现象,最近的价格变化趋势同样也是一个参照点。我们有一种非理性的倾向,就是认为最近的价格变化趋势会延续下去。我们可以称之为“方向参照”。这种精神外推有时叫做“代表性效应”,它意味着我们倾向于认为最近的趋势在将来可能延续下去。特维斯基和卡尼曼做了一系列实验解释这种现象。

    在金融市场上,框架、参照点和群体思维令人烦扰的一面自然而然是它们产生一种群体循环思维系统。人们做一些事情是因为其他人也这么做,即使意味着以及高或基地的价格进行金融资产交易。这确实是个问题,但是如果考虑到方向参照和代表性效应,问题就更严重。在这里,框架和参照点不再是静态,它成为一种动态,产生一种趋势,这种趋势体现在他们自己的生活中,并且可能延续下去,直到事情变得稀奇古怪、难以收拾。下面这节就要讲述这种趋势中的心理现象。

    态度的效果

    框架和参照点是影响我们处理信息的重要因素。但是,我们还必须掌握我们的态度如何把我们引向错误的结论。

    态度是隐藏的需求和愿望,我们自己并不一定能觉察到这种需求和愿望,但是它影响我们的行动。很多调查表明,人们几乎对所有的事情采取某种态度,而不管自己是否熟悉这些事情。因此,可以假设态度影响人们的思想。如今,心理学家达成一致意见,认为这种影响可以分成四类,分别称为“适应态度”、“自我实现态度”、“知识态度”和“自我防御态度”。

    适应态度

    第一类是适应态度。它是指我们无意识地形成和我们认同的人一样的态度。心理学家谢里夫(Sherif)于1937年做的一项实验具体说明了这种态度是如何形成的。在这项实验中,一群被关在黑屋子里的人通过一个金属盒观察外面的亮点。他们被告知,那个亮点在移动,他们的任务是观察它移动的距离。每一组很快就此问题达成一致意见,但是他们的答案大相径庭。

    但是,这项实验的关键在于那个亮点根本就是静止不动的。因此实验小组的答案纯粹是心理操纵的结果,实验结束后对小组成员的调查表明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受到他人的影响。这个结论──我们无意识地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在随后的许多实验中得到验证,而且显然适用于股票交易。当我们的银行、经纪人和朋友告诉我们股票要上涨时,我们在形成同样的意见,不是通过逻辑推理,而是无意识地适应他们。如果市场正处于大规模上涨阶段,所有人都受到价格上涨和他人的反应的影响,形成一致的态度。

    如果我们面临的是不同的观点,我们会立刻拒绝它,否认甚至嘲笑提出这种观点的人。我们甚至常常犯所谓的“对比错误”,认为偏离事实的观点比它实际的情况偏差的更远,这样我们就很容易把提出这种观点的人当成一个大笨蛋(例如1929年巴布森面临的情况)。

    适应态度的一个特例是,如果由于经理人员不遵守规则而导致赔钱,客户们有一种强烈的倾向要惩罚那些经理人员。利益方面,如果经理人员是由于随大流赔了钱,客户就会原谅他们。这导致经理人员随大流的行为。

    我们的这种反应模式可能是与生俱来的,因为它适应社会(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但是这种模式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人们通常不仅受到各种不同类型的集体癫狂的诱惑(例如迈克在1852年出版的《极度流行的幻想和群众性癫狂回忆录》一书中所描述的),而且有时陷于千奇百怪的股票市场灾难中。

    自我实现态度

    第二类是自我实现态度。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股票市场交易比老虎机更有吸引力。如果这就是我们炒股的原因,心理学家称之为自我实现态度:我们做某些事情,因为它令我们觉得我们自己是个人物。

    虽然这种自我实现纯粹是个人的事情,但是生活方式的选择依赖于群体时尚,因此与适应态度有关。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调查表明,证券交易所和股票经纪人的社会声望与股票价格的波动息息相关。当市场上涨时,经纪人大受欢迎;而当市场下跌时,他们无人理睬;而当市场崩盘时,他们在公众心目中的社会地位沦落到与毒贩不相上下。

    这种态度的结果是,牛市的最后阶段将吞没所有的散户,因为他们急于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知识态度

    第三类态度是解决信息问题的。这个世界,还有这个市场,给我们提供了那么多的信息,我们无法消化吸收,只能以一种简单的态度概括所有与我们的议题有关的信息。我们将数据分成几块,每一块都当做一种简单的态度来处理:“股票应该上涨”或者“债券应该上涨”。我们保存研究一切有可能产生内心冲突的正反两方面材料。与此同时,我们通过接受规范和信息来源,使我们的态度获得“免疫”能力。态度一旦形成,有关的知识很快就被忘记,但我们对态度的坚信程度也随着时间间的流失慢慢削弱。

    心理学家曾经试图测量这个过程,他们使用催眠术,让被测试对象每天给他们寄去一张明信片。经过催眠后,被测试对象每天寄出一张明信片,直到有一天,他们一个接一个从恍惚中醒来。(在股票市场,这种相似的觉醒有时被称为“醒悟点”。)心理学家可以统计测量这种态度的半衰期,经验表明一般是6个月左右。但是在其他条件下(依态度的性质而定),半衰期有可能大大缩短。

    这种现象极为重要,在我们下面几章将要谈到的某些趋势指标中,它有可能就是该指标具有预测价值的主要原因。

    自我防御态度

    最难以理解的态度就是所谓的“自我防御”。它是由人的强烈的协调欲望所产生的,这种协调要求在两方面所到和谐统一:一方面,他所指的和他所信的;另一方面,他所说的和他所做的。由于股票交易是一个社会过程,他有可能告诉他的朋友、妻子或经纪人“股市要涨”,因此,他的态度是市场很快就会有一次获利机会。

    设想不久股市开始下跌。观察一段时间后,他逐渐丧失了获取短期利润的信心。现在,他所说的和所做的与他所相信的事情之间不再协调一致,他必须改变自己的态度;他的交易不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投资”。接下来发生的是媒体上出现了最初的利空消息,这再次在我们那位不幸的投资者心中引发冲突,他所说的和所做的与实际情况又不协调,他必须借助态度转变。现在他将使用防御机制,称为“选择性暴露”和“选择性理解”。选择性暴露是一种忍耐机制,比如他开始在报纸上找对他有利的消息,而忽略那些对他不利的信息。心理测试表明,主动搜寻强化信息很正常:我们的小散户经常和他所认识的那些知音交流看法。他在寻求安慰。

    选择性理解更复杂:如果他面临的证据依然不利于他的行动,天机勿语,使它们看起来支持他的错误的买进行动。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同化错误”。但是最终他的损失会非常大,以至于他的老婆近乎发疯,逼着他想方设法挽回损失。但就在这个时候,他的态度将会最后一次突然改变:他现在已经不是在投资,而是在赌博了。当他最终挽回损失,退出观望时,他非常自我谦虚地耸耸肩:“怎么样—你得到了一些,你也失去了很多。”

    自我防御态度产生的另一种结果是金融市场最重要的心理现象之一:交易费用合理化。任何一个交投活跃的短线客都知道,人们总是想在他自己错误卖出的价位买回来,或在错误买进的价位卖出去,以弥补愚蠢的交易损失,其良心用苦是想免除旧的交易损失,而不是评估基本面价值和市场运行规律。这种做法真正的心理原因在于我们滋生了自我防御态度,总是想保护自己,躲避失败。因此我们成为自己无意识自负的牺牲品。

    最后,自我防御态度要对下述现象负大部分责任:散户们通常赚一点钱就跑,而亏了就长期持有不动。这尽管有些非理性,但他看见资金从基金流向自己的账户时感到非常自豪,而对于当前交易的潜在损失却视而不见,不承认自己的失败。只要亏损没有变成现实,他就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因此他就一直不卖,除非万不得已,而这时往往是熊市的最后阶段。这解释了为什么熊市的成交量通常都少于牛市。

资料:                      可能引起记者以及他们的读者曲解市场信息的一些心理现象

    适应态度:我们形成和我们交往的人同样的态度。记者和分析师都有他们自己认可的社会群体,就像每个人的文章或分析都有自己的业内人士和广泛的读者群一样。这可能导致适应态度。

    认知失调:认知失调出现在当事实证明我们的假设是错误的时候。我们尽量躲避那些事实,或者曲解它。同时我们尽量避免那些有可能使这种失调更加突出的举动。记者和分析师们可能无视那些与当前市场价格趋势相冲突的信息。

    同化错误:我们曲解收到的信息,使它看起来可以确认我们所做的事情。记者和分析师有责任让市场检验他们以前所写的东西是否正确,就如同我们投资者有压力证明自己的投资决策是正确的。所有人都有曲解信息的理由。

    选择性暴露:我们尽量暴露哪些证明自己的行为和态度是正确的信息。记者和分析师的态度可能受到他们从前写的文章的影响。他们可能使用选择性暴露来保护自己免受不愉快的影响。

    选择性理解:我们曲解信息,使它能够验证我们的行为和态度。

    验证性偏见:我们的结论过分受我们想要相信的东西的影响。那些写过一些议论市场和经济的文章的人要找理由证明他们的文章仍然是正确的───即使新的信息否认它。

    框架效应:市场上升的事实产生一个框架,经济信息通过这个框架得到解释。当在牛市中评述经济形势时,当然产生这种反应。

    社会比较:当我们难以理解某些事情时,我们使用别人的行为作为我们的信息来源。这可以很专业地做到:可以参照最聪明的人是怎么做的,或者听听大多数人的意见,而在金融市场中这往往是错误的。

 

第6篇  趋势市的心理

 

    作为一个研究人类行为的学生,我一直认为,一个好的投机客应该能够预测到人们会把手中的钱投向何方。

                                                 ───伯纳德.巴鲁克(Bernard Barruch)

 

第十五章  趋势开始形成

 

    经验告诉我,与我所称的明显的群众性趋势作对是不明智的

                                                 ───杰西.L.利弗莫尔(Jesse.L.Livermoore)

    金融市场价格运动的大部分时间是一边倒。当他们上涨时,它们遇到不同的阻力区,在阻力区它们很快遇阻回落,但跌下来时又受到不同支持位的支撑。在这些区域范围内的小的价格波动纯粹是噪音,难以预测从中只能获得很小的一点利润。

    但是,一旦市场突破了重要的阻力区,它就坚决地开始往上走(或往下走──原理是一样的)。趋势刚开始的那段时间,大多数投资者把这看成是又一个新的随机运动,认为价格很快就会回来,许多人匆忙兑现他们的利润,抓住这次意外的上涨机会。然而,新的买主开始加入,经过短期震荡后,市场重拾升势。市场行情已经变了,那些刚刚卖出、落袋为安的人开始后悔了,希望在适当的价格再捡回来。趋势正在形成。

    当一个趋势开始形成时,它往往持续很长时间,超出任何人的想象。大部分投资者搭了一程车后,心满意足地退出观望,然后看着行情一直延续下去,简直难以置信。有些趋势发展成群众性运动,持续很多年,中间偶尔被短期的、暂时的波动打断。这种情况在人的一生是不多见的,因此,当这种情况出现时一定要抓住机会。不管这个运动是持续数年还是更短一点的时间,趋势都是挣大钱的机会,所以本章专门讨论趋势心理学,这是本书最重要的部分。

    确认未来趋势

    我们如何知道一个趋势是否会延续?我们来看个例子。

    假设你是一个投资者,现在时间是1986年的夏天,你认为金价(以美元计算)很快就要上涨。但是你不知道金价到底什么时候开始涨,所以你除了等待出现第一个明确的上涨买进信号外别无选择。整个漫长的夏天,进价都在335美元~355美元间波动。到了8月份,金价开始缓慢上涨。8月10日,金价突破370美元。第二天,也就是8月11日,市场突然出现巨量买单,在狂热地交易中,价格推进到390美元。图15—1给出了上述价格变化曲线。

    所有人都注意到这一情况。评论家们蜂拥而至,寻找金价上涨的原因,诸如“银价已经涨了”、“南非罢工”、“日本需求旺盛”、“美元下跌”、“计算机程控交易”等。任何事情的背后都能找到一大串理由,突然间,所有的人都听到了正面的声音,没有人听到反面的声音(记住适应态度)。8月12日早晨,许多市场操盘手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盯住金价,此时他们心态各异。

    幸运的、悔恨的和糟糕的

    有些投资者突然间觉得非常幸运。那些在市场上涨之前买进,而且一直守住的人现在赚得了巨大财富。比如,谁要是用10%的保证金在350美元的价位买进,则他的利润至少已经翻了一番。他激动地一直按住计算器不放。每三个小时计算一次他的利润,在贪婪和恐惧之间摇摆不定。贪婪告诉他守仓:“一定要赚个够!”同时又提醒他:“绝对不要让煮熟的鸭子又飞了”,“如果行情继续的话还有机会买回来”。他于是决定再等等看,如果价格没有很快重拾升势,他情愿卖掉,落袋为安。

    另外一些人就没有那么好的心情了,他们刚刚在市场上涨之前出局观望。即使他出局了,他对金价的注意力并没有减少。显然,他犯了一个重大错误。一开始他相信金价会涨,慢慢失去耐心,最后卖出,但是不卖不涨,一卖就涨!这种感觉真是太难受了,更糟的事情是,他比以前更坚信金价会涨。

    但是他更难受的是,如果现在就买回来,金价已经比几天前他卖出时高了许多。他的经纪人会怎么看他?(自我防御态度!)他唯一能做的就是:金价回落一点,这样他冲进去仍可以保持一份自尊。

    最后还有更糟糕的:那些卖空的可怜虫。这是他的感受是恐惧、惊奇和绝望。他害怕会遭受更大的损失,而且他的经纪人有可能逼他平仓。他不敢计算自己亏了多少(选择性暴露),但是他知道那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如果他被打得晕头转向,他会尽可能在较低的价格出具(也就是买进)。但是如果他是铁血型赌徒,他会选择合适的价位反手做多,也就是加倍买进,这样他由空头转为多头。因此有可能挽回损失。

    选择合适的时机

    8月12日上午,所有这些心态各异的市场参与者都紧紧盯住黄金价格。那些幸运者在考虑是否卖出,而那些悔恨的和糟糕的人却在伺机买进。事实上他们的决定早已作出,剩下的只是时机问题。至于假想的“我们”自己,就像凯恩斯那样,把市场当做选美比赛。我们在等待别人的反应,保持头脑的足够冷静,再耐心等待几天。我们想,“市场可能有些超买”。

    于是,大多数人保持观望,在8月12日和随后的3天,市场好像什么也没发生似的。市场屏息静气,每个人都在看着其他的人。谁最先跳出来?即使我们不是弗洛伊德,我们也知道,人们往往更容易采取令人愉快的举动,而难以执行令人讨厌的举动(又是自我防御态度)。因此,幸运的人首先采取行动,一开始是几个人,马上有人紧跟,过了两天金价走势如图15—2所示的那样。

    成交量很低,所有的人,无论他是市场参与者还是评论家,都看出这仅仅是投资者的“获利回吐”。但是,这次下跌正是那些在成交密集区卖出,想获取可怜的交易差价的自我防御主义者所期待的。而这也正是很多在金价上涨前想买,但没有买的投资者所期盼的价格。人们蜂拥而入,价格不再下跌,而这个位置正是前期成交密集区的头部。(所谓成交密集区,是指价格在一段时间内波动不大的区域,这期间证券逐渐换手。在每一个价格整固区都可以认为有新投资者加入。)

   “我们”认为我们的选美比赛取得了应有的效果,市场确实有些超买。第二天上午我们在380美元的价位买进。现在我们进入一个我们非常陌生的市场,不再像以前那样神经质。另一方面,我们很平静,不再害怕从行情的起步阶段就踏空,我们的预测看来非常成功。每个人都看出金价处于牛市初期,很多还没有找到理由买进的人开始入市。一个月后,金价走势成了图15-3所示的那样。

    现在我们试着在图上画“抢座位游戏”通道,也就是两条平行的“趋势线”。几天内金价已经涨了30美元,我们兑现利润的欲望非常强烈,尤其是当金价处于上升通道的上轨时。我们在415美元卖出。

    在8月12日可能有相当一部分人在研究金价走势,现在,经过一段大涨之后,所有的人都开始关注黄金走势。金价已经成了人们街头巷尾的谈论话题,金价即使出现一点小小的下跌,许多人都愿意买进。那些还没有入市的人感觉很可笑。如果他们是职业投资者,他们开始害怕,老板少不了要“做空”他们:“没有你的参与,金价也一直在涨,你坐在那里,是睡着了还是在想其他事情?”

    许多人随时准备买进,金价的下跌非常有限,很快它又重拾升势。这次的上涨不仅有新人的加入,许多前面退出的人又重新冲了进来。虽然没有人试图确认是什么样的趋势,但任何人在1986年10月9日都可以看出,金价确实处在完美的上升通道中(图15—4)。

    情况非常好,没有任何可担忧的。我们是否应该再买进?让我们看看11月26日的情况(图15-5)。

    完美的上升通道结束了,大多数人开始亏损。市场心理发生了什么变化?

    失望预期和三重打击

    我们再看看那些图形。直到10月8日,市场在出现一些突如其来的上涨之后,随之而来的是下跌调整,这是由于前期的投资者获利回吐,新的投资者则利用这个机会逢低买入。全程参与的卖出者注意到,每次市场创出新高后,他们都应该守仓不动。而小幅回调恰好是买进的机会,每次上涨都引来更多的新投资者愿在现价买入。

    从一开始就介入的买主,希望获些小利就出来,但是他们发现市场没有走弱的迹象,于是不断推迟执行卖出的决定,一直守仓不动。市场缺乏供应,任何获利回吐都引来更强的购买欲望──来自同样的投资者的新需求。

    在10月初,市场未能创出新高,大部分在最后的双重成交密集区介入的新买主此时处于亏损状态。当出现这种情况时表明市场行情彻底改变。投资者先是感到惊奇,然后是不确定和紧张。在最后的成交密集区介入的新投资者更是遭受三重打击。首先,他们在市场外旁观时市场高歌猛进;而一旦他们终于入市,市场却首次未创新高;现在他们居然处于亏损状态。连遭三重打击……。 

    至于幸运的投资者,也就是那些从一开始就介入,一直守仓不动的人,也感到紧张不安,头一回承认他们的利润得而复失。他们的利润就在自己眼前溜走了,这种感觉极其不舒服。至于那些因为种种原因必须买进黄金的人,此时也推迟买进计划,因为他们发现金价缓慢地,但是坚决地逐步下跌。

    资料:                                事后偏见和急跌买进

    “事后偏见”,有时又称为“星期一上午的指令”、“早就知道效应”或“滞后决定论”,它可以严重地改变我们对问题的判断。一旦我们听说几种可能性中的某一种发生时,我们就改变了在知道这件事之前的看法。我们现在可能会认为,我们早就有这种预感,知道它会发生的,虽然实际上我们一点线索也没有。在事后偏见研究中有两条基本的范式:记忆设计和假设设计。记忆设计是指我们能够记下来我们实际所想的,而假设设计是指我们对未来的推测。

    如果我们据此得出结论,实际上,已经发生的事情可以准确地预测,这将会令我们后悔不已:我们没有在第一时间采取行动。因此,我们想做出正确预测的愿望强烈膨胀,这种现象有助于解释下述倾向:如果价格跌回到我们最初犯错误的价位时,我们非常想买回来。

    转势前的最后犹豫

    市场安静了一段时间,最后终于有人打破了沉默。这是那批新投资者,在遭受了三重打击后,他们的选择自然是退出市场。如果查尔斯.道在这个市场的话,他也会选择退出的。因为他注意到两件事:首先,最重要的,市场不再创新高;其次,当金价跌破到前期底部423美元以后,毫无疑问要出现新低。到时将掰开手指头,说:

    只要价格没有回落到前期形成的成交密集区,趋势仍将保持完好;

    只要不断出现更高的头部和更高的底部,上升趋势仍将保持完好;

    主要不断出现更低的头部和更低的底部,下降趋势仍将保持完好。 

    这些是趋势的最重要特征。只要我们注意到必须不断出现的上升头部和上升底部不再出现时,行情就要发生变化。在上升趋势中,我们尤其要注意观察不断抬高的底部(往往是前期头部);而在下跌趋势中,要特别留意不断下降的头部(前期底部)。  

    资料:                                 错误的舆论效应

    一般地,我们过于重视有多少人同意我们的态度和看法。这种偏见被称为“错误的舆论效应”。典型例子包括:在美国,那些赞成死刑的人似乎相信,赞成死刑的人超过反对死刑的人;中学里抽烟的未成年人也认为在他们的学校里,抽烟的人比不抽烟的人多。

    错误舆论效应的后果是,我们对我们的决定有时比对我们所应该做的事情还感到安全。它会让我们在必须旁观时随波逐流。

    支撑位和阻力位

    现在我们回到道氏的第三个观点,也就是“支撑位”与“阻力位”。 当一个上升趋势停滞不前时,道氏说它遇到了阻力位:市场抵达了一个关键价位,这个价位有大主力想脱手(图15—6说明了这种情况)。反过来,当一个下降趋势不再下跌时,它遇到了支撑位。在一个上升趋势中,当前期头部成为新的底部时,这意味着前期阻力位现在成为支撑位。

    同理,在下降趋势中,前期支撑位现在变成阻力位(图15—7)。

    资料:                                 后悔理论和阶梯形

    ● 后悔理论假设我们竭力避免那些证明自己错误的行动。如果我们等待价格回到我们犯错误的价位,我们就有机会毫不痛苦地纠正自己的错误。这就是后悔理论的具体体现。

    许多人错误地理解这种图形,他们认为在上升趋势中,最后一个底部是最大的阻力位,实际情况是,最后一个头部才是最重要的。而在下降趋势中,最重要的是最后的底部。 

    当评估支撑位或阻力位起多大作用时,通常必须考虑两个因素:证券在某个价位停留的时间越久,记住这个价位的人也就越多;第二个因素是成交量,在密集区的大成交量有很强的作用,因为很多新投资者是在这个价位进来的。很多技术图形没有显示成交量(例如对于外汇市场没有人能够知道准确的总成交量),但是期货交易有成交量参数。  

    最好的趋势根本就不触及成交密集区,或者只是瞬间接触,这种有规律的趋势被称为“阶梯形”走势,如1986年6月21日至8月26日美元兑西德马克的走势(图15—8)。

    在这样的趋势里,只要没有跌破前期头部和成交密集区,或者即使前期头部和成交密集区接受严峻考验,技术派根本就不应该出局。道氏会说:“趋势仍然有效,除非你能证明它的反面成立。”有人称之为牛顿第一定律在金融市场的推广。

    除了上面谈及的判断趋势是否有效的基本方法外,还有其他很多非常有用的工具来帮助我们进行决策,只要我们时刻记住最根本的心理机理。这其中第一个是所谓的“移动平均线”。

    移动平均线

    移动平均线(均线)是趋势分析中最为广泛使用的(同时也是最为滥用的)一种支持工具。首先让我们从定义开始。所有的人都知道“平均”的含义,它是把一系列数据加起来,再用总数除。但是,对于“移动平均”,有新的数据加入,每次都要重新计算。20日移动平均线每天都要重新计算,它永远是基于刚刚过去的20日价格的。简单而又愚蠢。

    我们回头再看1986年的道琼斯指数走势,那年出现了“黑色星期一”和和“黑色星期四”(图15-9)。图上分别画出了两条最常用的移动平均线,即90日和200日。尽管市场是波动的,但这两条平均线平缓移动,完全不受市场短期波动的影响。

    当技术派人士解释这张图时,他会说移动平均线很好地表示出了市场的基本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他没有发现任何市场即将走弱的征兆,他将一直保持多头位置。因此,表面上移动平均线是市场基本供求关系的表现:它排除了短期波动的影响。但要看懂移动平均线还是需要一些专门训练的。移动平均线的一种最流行用法是选择某条具体的移动平均线,每当价格站在均线之上时买进,每当它跌破均线时卖出。处理这条原则的最佳方法是忘掉它:它根本就不起作用。

    为了利用移动平均线的优势,要同时使用两条,有时甚至是三条均线。设想一个无趋势市场,我们有三条不同的移动平均线。这种情况下价格将不停地穿越移动平均线,而且“短期”均线,比如3日均线,也将反复穿越稍长一些的均线,比如10日或20日均线。

    再深入一步,有时有些均线会上翘,而其他的则下移。下面的原油走势图(图15—10)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图中给出了3日、10日和20日均线。该图的最后一个交易日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价格突破所有三条均线,站在3日、10日和20日均线之上,此时所有三条均线也都上翘。这时,我们(现在我们可以撇开道氏了)认为绝佳的买进时机到了,理由如下:

    在一个强势上升市场中,所有的移动平均线都在市场价格之下,它们都将上翘,最长的移动平均线处于最下方。在下跌市场中情况恰好相反。

    如果多条均线彼此相互交叉,这本身也是一个买进或卖出信号,只要均线的斜率和价格趋势一致。如果均线仍保持各自的斜率,则这种均线突破没有意义,其价格变化不可信:

    ● 当上升的短期均线向上穿越上升的长期均线时,我们说这是金叉,也就是买进信号。

    ● 当下降的短期均线跌破下降的长期均线时,我们说这是死叉,也就是卖出的信号(“金叉”和“死叉”这两个名词是由英国图学家布赖尔.马勃倡议使用的)。

    ● 当一条向上均线穿越另一条下降均线时,这种突破毫无意义。

    这需要进一步的解释。让我们回到图15—8的道琼斯指数走势图。由于“黑色星期一”和“黑色星期四”价格下跌迅速,市场前期没有任何走弱征兆,所以它们对移动平均线没有大的影响。反过来,如果市场处于长期弱势,两条平均线都有可能早在大幅下挫之前就已掉头向下,则这种大幅下挫可能导致两条均线死叉。例如,华尔街在1929年崩盘前就是这样,但1987年崩盘前不是这样。

    知识态度和时间的重要性

    差别在于时间。改变主要趋势的心理是需要时间的,如果不存在将金叉或死叉,则只能说明这种情况出现得太突然,我们面临的只是趋势的暂时中断。

    原因在于我们的知识态度。当价格发生变化化时,移动平均线通常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赶上来。这种时间滞后对应于市场参与者的心理适应期──人们需要时间来接受新的价格。正如心理催眠用的明信片实验,这表明了平均心理反应期。

    再用一个特殊的因素来说明这些。如果移动平均线实际上相互交织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才出现金叉或死叉,则这种信号特别强烈:

    如果在移动平均线相互交织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出现金叉或死叉,则强化了这个信号。

    其原因是,所有的投资者,无论他是长期投资还是做短线,此时他们的心态是一样的。这条原则与道氏的观察密切相关,道氏注意到,价格突破窄幅波动区时,其信号特别强烈。我们来看一个很好的例子。图15—11给出了较宽时间范围的后续变化,图中使用了20日和50日移动平均线。从2月份到7月份,也就是当出现买进信号后,均线相互交织,这正是了这个信号的有效性。后来在10月份出现了价格下跌,但是并没有产生死叉这被证明只是暂时现象(不久以后价格突破500美元)(图15—11)。

    实例:                                代表性和趋势

   “代表性”是心理学家关于共同错误的代名词,我们用它来判断事情是否真实或可能发生的概率,判断的依据是这件事与另外一件事或已经发生的事情的相似程度。一个常用的例子是陪审员在判决被告是否有罪时,往往因为“被告长得像罪犯”就认为他们犯罪的可能性大。然而,金融市场也常常出现代表性,比如我们认为某个趋势将继续下去,仅仅因为直到目前为止这个趋势一直保持不变。

    在许多主趋势中都会出现一种特殊情况,就是在随后的次级修正期,短期均线暂时回抽,与长期均线相交,然后,在没有突破的情况下再次掉头。此时,如果两条趋势线的斜率与趋势一致,这实际上是一个新的金叉或死叉,它强烈确认了趋势的持续性。

    到移动平均线的距离:希望和恐惧

    最后一条关于移动平均线的原则与当日价格到均线的距离有关,这条原则是:

    当市场加速远离均线时,这表明将出现反作用,使得当日价格与均线再次靠拢。

    设想市场在几天或几周内大跌,吓倒了大多数投资者。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投资者仍然不愿意出来,因为每天他们都相信市场已经见底。这些投资者早就决定割肉出局,只是想乘反弹之机,以减小损失。

    如果这种反弹确实出现,它很快就会遭受那些早已不耐烦的投资者的新的卖压。前期的下跌越厉害,下跌的时间越久,则反弹越有力,微小的上涨也会引来更大的卖压。

    这种心理模式反映在移动平均线图形上。前期的下跌越厉害,移动平均线也下移的越快,越接近当日价格,如果价格稍微上涨一些就能与之相结交。即使当日价格没有上涨,只要稳定一段时间,它也会最后被移动平均线超过。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可以认为所有的希望都没了,空头将会再次出现。这实际上是假设选择一种均线计算基点,通常作为市场心态的有效指标。至于是用20日移动平均线还是50日移动平均线则无关紧要。

    上述例子用的是下跌市场,对于上涨市场,解释是一样的。

    自我强化影响

    现在有很多职业投资者使用移动平均线作为投资工具,因此可以预期会出现一些自我强化影响。许多人在期货合约中使用10日和20日均线,因此市场很容易成为如图15—12所示的那样。

    当研究国际指数的20日移动平均线时,不可避免地与自我强化影响观点有关。最初,几乎不可能想象,如果没有全球范围内的图学家们的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20日移动平均线是不可能那么多次被考验和拒绝的。但是问题在于,如果画出移动平均线还没有流行之前的这条均线,同一现象就反复出现。图15—13给出了这个例子。

    因此,自我强化影响可能说明部分真相,但不是全部。最有意义的解释可能在于投资者的典型投资时间的差异以及他们的知识态度函数。

    计算的基础

    关于移动平均线指标的所有原则实际上都假设选择一个计算基点,通常像心态指标一样有效。最常用的时间间隔可能有以下一些:

                                                       计算基数日

    期货合约                                        3,10,20,50,200

    外汇现货                                          10,20,50,200

    股票市场                                             20,50,200

    货币利率                                             20,50

    上表可能会引起一些怀疑。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出现那么多的偶数?”怎么可能几种组合同样有效?选择偶数的解释一定这样的,即使从一开始它们就不是最佳的工具,但是人们在缺乏精确证据的情况下已经选择了它们。从那以后,自我实现效应使得市场行为已经适应这个工具。

    我们一定要记住,图学家们只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开始使用移动平均线。那时还没有使用计算机,经纪人在开始将他们的计算围绕那些可疑的偶数,比如10日、20日、50日和100日之前,可使用的证据一定很有限。但是,随着计算机的出现,这些移动平均线可能出现日益加强的自我实现效应。

 

   

  评论这张
 
阅读(911)|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